《廖崩嗒佩合唱团》艺术分享会:解码文化基因与艺术传承的双重叙事
6月22日,贵州传媒职业学院图书馆内流淌的不仅是书香,更涌动着理想的旋律。《廖崩嗒佩合唱团》读书分享会与云上小歌队交流活动在此交汇,这不仅仅是一场文化展示,更是一次关于勇气、梦想与文化根脉如何在当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的深度对话。活动汇聚了文化界的中坚力量——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肖勤、贵州人民出版社少儿出版策划部负责人刘晓岚,以及《大山的孩子》MV导演陈晓龙、Jolin,春山音乐团队老师潘安昕、彭佑乾、罗欢、李辉,还有来自大山深处、带着天籁之声的云上小歌队成员吴涵婷、吴子涵及其指导老师吴凤英、吴艺霞。
廖崩嗒佩:从“被治愈”到“治愈世界”的勇敢叙事
肖勤老师的讲述,将时光拉回2023年那个被梦想点亮的起点。作曲家张超的一封来信,描绘了从江县谷坪乡中心小学一群热爱音乐却苦于无歌的苗族女孩。这份“为孩子写一首自己的歌”的赤诚邀请,瞬间点燃了肖勤和一群青年志愿者的心。他们奔赴大山,面对的却是孩子们怯生生的眼神与无声的疑问:这些陌生人能带来什么?合唱团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是来给你们写歌的,但歌词要你们自己写。”肖勤的话如石投湖,激起了涟漪,也带来了不安。对作文尚且生疏的孩子,如何能写歌?
肖勤的智慧在于引导而非代劳:“把你们的梦想写进歌词。”于是,大山深处最纯粹的心声汩汩流淌:
“我是大山的孩子,我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
“我希望所有的小蛇都变成山羊”;
“我希望自己变成树根,可以为爷爷奶奶乘凉”……
这些稚嫩却充满生命力的诗句,是未被世俗定义的想象力,是对自然最亲密的依恋,是对亲情最朴素的回馈。
当志愿者的吉他第一次在山间教室奏响这些旋律时,孩子们眼中的震惊与期待,见证了“不可能”化为“奇迹”的瞬间。这不仅是音乐的诞生,更是一次心灵的彼此照亮。正如肖勤后来在书中,以及邵兵导演将其搬上银幕的电影《勇敢女孩合唱团》所揭示的深刻内核:志愿者的初衷是帮助孩子,最终却被孩子们无条件的信任、纯真的梦想和面对生活的坚韧深深治愈。
互动环节中,当被问及“廖崩嗒佩”的涵义,肖勤的阐释超越了字面:“在苗语中,它意味着‘勇敢的人’。我们以此命名,是希望赋予孩子们力量。但更深层的是,孩子们用他们的纯粹和勇敢,教会了我们成年人重拾初心与勇气。音乐,正是我们向世界传递这份来自贵州山野的美丽与力量的媒介。”
出版与电影:跨越山海的文化共振与理解之桥
出版社代表随后揭开了书籍诞生幕后的文化碰撞。贵州人民出版社与青岛出版社的合作,本身就是一次山海相逢的文化对话。肖勤笔下浓郁的贵州风物、独特的民族风情、孩子们质朴的生活场景,对海滨城市的编辑们而言是全新的世界。从山间动植物的习性,到方言俚语的奥妙,再到独特的生活习俗,每一个细节都经历了反复的沟通、求证与理解。这个过程,不仅是对文本的打磨,更是不同地域文化间一次深刻的相互认知与尊重。
图书与电影的跨界联动,则让这个故事拥有了更立体的生命维度。《廖崩嗒佩合唱团》图书与电影《勇敢女孩合唱团》,如同两颗璀璨明珠,以细腻笔触和精彩画面,讲述着大山深处孩子们对音乐与梦想的执着追求,传递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云上小歌队:从“谷雨天”走向广阔世界的自信脚步
云上侗族小歌队的故事,是另一个“勇敢”的生动注脚。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创作并演唱了《谷雨天》,其旋律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共鸣,印证了真挚情感与独特文化的强大穿透力。
分享会上,这些孩子用青春的朝气讲述他们的故事:克服初期的家长疑虑组建歌队,从第一次登台央视、村BA(乡村篮球赛)到山西大舞台的紧张与自豪,课余对琵琶、羽毛球的热爱……他们的言谈举止间,已不见最初的怯懦,取而代之的是在音乐滋养下成长起来的自信与开阔。当被问及参演“大山的孩子”主题作品的感受时,那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掷地有声,是经历赋予的底气,更是梦想点燃的力量。
《大山的孩子》:音乐作为梦想与坚韧的载体
春山音乐的老师们分享了歌曲《大山的孩子》的创作心路:“第一次听到孩子们的歌声和故事,那种直抵心灵的纯净与坚韧,让我迫切想用旋律去传递。”这首歌,是音乐人对大山孩子精神世界的共鸣与礼赞。
《大山的孩子》MV导演则深情回顾了拍摄历程,尽管面临恶劣天气、简陋条件等挑战,但“孩子们眼中对音乐纯粹的热爱和对未来不灭的憧憬,是支撑我们完成拍摄的最大动力。”这部MV的意义,超越了视听艺术本身,它是一扇窗口,让更广阔的世界得以看见并关注那些深藏于大山之中的音乐梦想与蓬勃生命力。
肖勤的期许:卸下枷锁,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在访谈中,肖勤老师对孩子们的期许,饱含着深刻的教育哲思: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不会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廖崩嗒佩’——勇敢的真谛,在于忠于自己的内心,活出生命的本真模样。清澈的歌声能否传得更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她们能否在人生的长路上,始终保有这份歌唱时的勇气与真诚。”
她进一步阐述了对教育的洞见: “孩子们不需要背负沉重的时代枷锁前行。过早施加压力,是对生命自然成长律动的干扰。让他们自由地探索、勇敢地选择,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这才是我们对未来最美好的期许。今天的孩童是明日的希望,正如今日的成年人也曾是怀揣梦想的少年。我们所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就是尽己所能,为他们扫除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守护那份珍贵的梦想火种,创造一个允许‘勇敢’生根发芽、允许‘不同’自由绽放的环境。”
结语:回响悠长的精神盛宴
这场在贵州传媒职业学院举行的活动,远非一场简单的文化展示。
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大山深处未被磨灭的梦想光辉;它是一座桥梁,连接了城乡、代际、不同文化背景的心灵;它是一次播种,将“廖崩嗒佩”所象征的勇敢精神、对自身,文化根脉的珍视、以及对个体独特价值的尊重,深深植入在场每一位年轻学子的心田。
当书声与飞歌散去,留下的思考依然深沉:如何在喧嚣时代守护梦想、勇敢做自己?如何以己之力守护更多梦想?这场盛宴的余韵,注定在参与者心中激起悠长回响,激励他们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奏响属于自己的勇敢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