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最新的财务会计类专业教学标准(2025版)的要求,教学管理部对经济管理系《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标准进行了第一轮观测,形成了以下十条共性的具体意见,另外《大数据与会计专业》项下的十三门专业课程的个性观测意见附后,请经济管理系进行认真研究并修改完善。
一、课程定位与专业核心能力脱节
存在的问题:多门课程(如《会计基础》《管理会计》)仍沿用传统学科框架,未突出“数据赋能财务”的核心能力,与2025专业标准中“业财数据融合能力”要求不符。
建议:重构课程目标,明确区分财务会计(核算监督)与管理会计(决策支持)的双轨能力,增设“数据化财务场景设计”模块,强化业财融合工具(如ERP系统数据接口开发)的应用训练。
二、数字技术深度不足
存在的问题:《大数据技术应用基础》《财务大数据分析》等课程仍停留于工具操作(如Excel/Tableau),未覆盖2025新职业目录中“低代码开发”“API数据接口调用”等关键技术点。
建议:纳入企业级技术栈实训(如用友BIP数据中台、Python自动化脚本开发),要求学生掌握至少1种RPA工具(如UiPath)实现财务流程自动化,并完成工信部“智能财税应用师”认证项目。
三、数据安全与合规能力缺失
存在的问题:《经济法基础》《企业内部控制》对数据安全法规(如《数据安全法》第21条)仅作理论阐述,未设计实操场景。
建议:增设“财务数据脱敏处理”“隐私计算合规审计”实训任务,要求学生针对GDPR、CSL等法规制定企业数据合规方案,并纳入课程考核。
四、跨课程技术链断裂
存在的问题:技术课程(如《Python财务应用》)与核心业务课程(如《财务管理》)孤立,未形成“数据采集→清洗→建模→决策”闭环。
建议:建立课程组协同机制,例如将《财务大数据分析》中的企业现金流预测模型,直接应用于《财务管理》的投融资决策模块,实现跨课程项目贯通。
五、产教融合浮于表面
存在的问题:实训案例多采用虚拟数据(如《财务机器人应用》中的发票识别),与企业真实痛点(如制造业成本数据异构性)脱节。
建议:引入“企业数据工坊”模式,与用友、金蝶共建真实业务数据集(如供应链成本波动数据),要求学生完成从数据溯源到优化建议的全流程交付。
六、新职业能力覆盖不足
存在的问题:课程未覆盖2025新职业目录中“智能财税应用师”“业财一体化实施工程师”所需的技能矩阵(如税务区块链应用)。
建议:在《智慧化税费申报》中增加“金税四期风险预警系统实操”,在《企业数字化经营管理》中嵌入“电子会计档案区块链存证”项目。
七、课程思政形式化
存在的问题:思政元素生硬嫁接(如《统计基础》简单添加“诚信案例”),未结合数据伦理(如算法偏见审计)展开。
建议:重构思政设计,例如在《生成式AI基础》中设置“AI财务报告伦理审查”任务,分析大模型幻觉导致的信披风险,培养学生技术向善观。
八、评价体系滞后
存在的问题:考核仍以笔试为主(如《经济法基础》),未体现2025标准要求的“多维度过程性评价”。
建议:采用“能力证据链”评估,例如《财务大数据分析》考核需包含:数据采集合规性报告(20%)+模型可解释性文档(30%)+决策优化提案(50%)。
九、技术前瞻性薄弱
存在的问题:对AI Agent、多模态大模型等新技术无响应(如《生成式AI基础》仅教文案生成)。
建议:新增“多模态财务报告智能生成”模块,要求学生调用GPT-4V处理财报图像数据,输出合规性审计意见。
十、师资能力断层
存在的问题:师资要求中“企业经历”缺乏量化标准(如《RPA开发》教师未要求UiPath认证)。
建议:明确教师“技术资质+项目交付”双门槛,如核心课程教师需持有1项工信部数据技能证书(如DCMM数据工程师、大数据工程师、电子商务师等),且主导过企业级数据治理项目。
十一、注意事项
(一)其他专业课程标准观测意见会陆续发出,各系(部)可对照共性问题提前进行修订。除此以外请再次对课程标准各个板块进行细化整改,继续优化。此次修订提交后将直接交由专家进行评审。
(二)本次修订课程标准需提请系(部)党政联席会审议通过,系(部)主要领导签字并加盖系(部)公章提交纸质版及电子版。
(三)提交时间:8月18日(周一)前提交教学管理部。
教学管理部
2025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