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贵州传媒职业学院关于推动落实“3+2”中高职贯通培养“五个一批”工作的实施意

    发表时间:2025-09-18 00:00

    为深入贯彻《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5年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工作的通知》(黔教发〔2025〕相关文号)精神,切实保障学院“3+2”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以下简称“贯通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共建一批虚拟教研室、共建一批学业评价标准、共建一批人才培养标准、共建一批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共建一批学生升学保障机制”(以下简称“五个一批”)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以提升贯通项目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为目标,通过落实“五个一批”建设,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确保学生在中职阶段夯实基础、在高职阶段提升能力,实现顺畅衔接和可持续发展,彰显学院传媒艺术类人才培养特色。

    二、 主要任务与措施

    各系(部)需根据所对接的中职学校及专业(详见附件1),主动对接、深度合作,具体落实以下任务:

    (一)共建一批虚拟教研室,强化教学协同与教研创新

    1.组建方式。各系(部)牵头,联合对接中职学校的相关专业教研室,依托线上平台(如腾讯会议、钉钉、专业教研平台等),按专业或专业群组建“3+2贯通培养虚拟教研室”。

    2.核心任务。定期教研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2-3次线上联合教研活动,重点研讨中高职课程衔接、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特别是适应传媒技术发展的项目式、案例式教学)、教学资源共享等。

    3.传媒特色融入。在教研活动中,重点探讨如何将新媒体技术、数字艺术、视听传播、文化创意等传媒特色元素融入中职阶段的基础教学和高职阶段的提升教学。

    4.问题共研共解。针对贯通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难点、学生学情变化、技能标准对接等问题进行集体研讨,形成解决方案。

    5.责任主体。各系(部)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需指定专人担任虚拟教研室联络人。

    (二) 共建一批学业评价标准,确保培养质量与衔接公平

    1.标准制定原则。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标准(特别是传媒类相关职业标准),结合贯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科学、清晰、可操作的学业评价标准。标准应体现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具有中高职阶段的层次递进性。

    2.重点内容。一是中职阶段过程性评价标准。明确核心课程、关键技能(如摄影摄像基础、图形图像处理、语言表达、表演基础等)的达标要求。二是转段考核评价标准。这是核心。联合制定公平、公正、透明的转段考核方案及具体评价标准。标准应包含文化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突出实操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明确考核内容、形式、权重、合格线。传媒类专业需突出专业技能实操考核的比重。三是高职阶段学业预警与评价标准。明确高职阶段各学期的学业要求及预警机制。

    3.责任主体。各系(部)教学副主任牵头,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与中职学校共同参与制定与修订。

    (三)共建一批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实现无缝衔接

    1.方案与课程共建。一是一体化设计。与对接中职学校共同修订/制定贯通项目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必须明确中职3年和高职2年的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进程、实践环节等,确保目标衔接、内容递进、避免重复或断档。二是课程标准对接。共同开发或修订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紧密衔接的核心专业课程标准。重点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所需技能与知识的衔接点。传媒类专业需注重新技术、新业态(如AIGC、虚拟制作、融媒体运营)在课程内容中的前瞻性融入。三是特色课程开发。鼓励共同开发体现传媒特色、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特色课程或教学模块。

    2.责任主体。各系(部)主任、专业带头人负总责,组织专业教师团队与中职学校共同完成。

    (四) 共建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提升贯通教学能力

    1.基地建设。利用学院的师资、实训场地和设备优势,联合对接中职学校,各系(部)可结合实际探索挂牌建立“中高职贯通培养师资培训基地”。

    2.培训内容。一是高职理念与标准培训。面向中职教师开展高职教育理念、专业发展前沿(尤其是传媒领域)、高职课程标准、技能等级标准等培训。二是教学能力提升。组织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信息技术应用、实训设备操作等培训。三是专项技能提升。针对传媒技术快速更新的特点(如4K/8K制作、VR/AR应用、网络直播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定期组织中高职教师共同参加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和工作坊。四是交流研讨。组织中高职教师教学观摩、经验交流、联合备课等活动。

    3.责任主体。学院教学管理部、教师工作处统筹协调,各系(部)负责具体培训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五) 共建一批学生升学保障机制,畅通成长通道

    1. 机制构建。一是学业指导机制。各系(部)要建立贯穿中职阶段的学业导师制(可由高职教师参与或指导),定期开展学情分析、学业规划指导、专业认知教育(特别是传媒行业认知)。二是信息沟通机制。建立畅通的中高职学生管理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共享学生思想动态、学业表现、技能竞赛获奖等信息。三是心理疏导与帮扶机制。关注转段前后学生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学业帮扶,特别是对可能面临转段压力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怀和辅导。四是转段考核与录取机制。严格执行共同制定的、公开透明的转段考核方案和录取流程,确保公平公正。考核结果及时公示。五是高职阶段适应性教育机制。学生转入高职后,及时开展专业深化教育、高职学习生活适应性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责任主体。各系(部)学工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与中职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协同落实。教学管理部负责转段考核与录取的组织协调。

    三、 工作要求与保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系(部)要充分认识“五个一批”建设对保障贯通培养质量的关键作用,系(部)主任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部署、狠抓落实。

    (二)突出特色,精准施策。各系(部)必须紧密结合所对接专业的传媒属性(如数字媒体技术、影视动画、播音主持、艺术设计、电子商务(融媒体方向)、歌舞表演、计算机网络技术(媒体应用方向)等),在“五个一批”建设中充分融入传媒元素,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具体实施方案,避免千篇一律。

    (三)主动对接,深度合作。各系(部)要主动与对接的中职学校联系,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共建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工作中形成的过程性资料要做好归档,合作过程要注重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四)明确节点,稳步推进。各系(部)需根据省教育厅和学院整体工作安排,在10月8日前制定详细的“五个一批”建设工作计划表,明确时间节点和阶段性成果,确保工作有序推进。但是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共建修订应尽早启动,最迟应于10月25日前完成撰写,10月30日前征求所涉中职学校的意见建议后形成最终版本,经系(部)党政联席会审议后于11月3日前上报教学管理部。

    (五)资源保障,协同推进。学院将在政策、场地、信息化平台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教学管理部负责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和经验推广。质量办负责将贯通培养质量纳入相关评价体系。

    (六)过程管理,持续改进。建立“五个一批”建设的过程性检查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工作。

    请各系(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五个一批”建设工作高质量完成,切实提升学院“3+2”中高职贯通培养水平,为培养高素质传媒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附件1:贵州传媒职业学院3+2贯通培养学校.xlsx

    教学管理部

    2025年9月18日

    责任编辑:教学管理部

    LINKS

    贵传链接

    联系电话:0851-84760755地址:清镇市乡愁大道50号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5053061号-1贵公网安备 52018102008682号

    贵州传媒职业学院版权所有©

    • 贵传事事通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