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需求,培养德技并修、五育并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需系统掌握全民健身指导的理论知识、专项运动技术与数字化监测手段,具备“能指导、会管理、懂评估、善传播”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够胜任以下岗位:
1.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教练与培训师;
2.社区/俱乐部体育活动策划与运营专员;
3.国民体质监测与健康管理师;
4.体育公益项目执行与推广专员。
二、课程体系(“1+3+2”进阶式结构)
1.公共基础课程
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概论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
运动解剖基础、运动生理基础、运动心理基础、运动损伤与防护、体育教学方法指导、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3.专业核心课程
社会体育指导、体质测量与评价、体育游戏、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运动项目专项训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
4.实习实训
对接真实职业场景或工作情境,在校内外运动项目专项实训室、国民体质监测技能实训室和校外体育中心、体育场馆、体育俱乐部、社区等实训基地,进行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指导与培训、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国民体质监测服务等实训。在社会体育行业协会、俱乐部或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岗位实习。
1.课证融通
将社会体育指导员(二级)、CPR急救员、健康管理师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
2.数字赋能
引入运动手环、AI体测一体机等智能设备,培养学生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
3.三全育人
通过“体育公益服务队”第二课堂,强化社会责任与劳动教育。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引领本专业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专业学生全面发展,逐步推动专业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结合专业实际,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提供如下保障措施:
1.队伍结构
本专业专任教师数与学生数比例不高于1:13,“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数比例不低于60%,高级职称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12.5%。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事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15%,专业教师均具备体育类 学科背景,全部专业教师的学科方向能覆盖本专业教育教学的全部内容。
社会体育专业师资队伍结构
序 号 |
项 目 |
数 量 |
1 |
专职教师(人) |
8人 |
2 |
兼职教师(人) |
6人 |
3 |
高级职称(人)(比率) |
2人(12.5%) |
4 |
双师型教师(人)(比率) |
9人(65.25%) |
5 |
研究生学历以上(人)(比率) |
3人(18.75%) |
2.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应为长期坚守教学第一线的专职教师,拥有至少5年的教龄,并持有副教授或更高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在体育教学领域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拥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具有民主的领导能力与协调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备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思想,能够敏锐地洞察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精准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能带领团队进行教学研究与专业建设,做好传帮带的教学名师。
3.专任教师
本专业专业课教师应具备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不超过1:13;专任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不低于12.5%;“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不低于60%;具有良好的师德,具有体育类相关岗位工作经历或实践经历,精通社会体育专业的基本理论与业务知识,具备实施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能结合学院和学生实际,开展体育教科研工作,逐步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公共基础课教师要求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具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软件,语言表达能力强。
4.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人数不超过本专业专任教师人数的二分之一,应从行业、机构、企业一线聘请,具备一定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须持有体育类执业证书,如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全国初级教练员证等,并需具备教师资格证,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五、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实训室和实习基地。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配备希沃智慧交互式平板、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环境,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外实训室(基地)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校内外实训室(基地)一览表
序号 |
实训室(基地)名称 |
实训室(基地)地点 |
所需教具及用途 |
备注 |
1 |
体育保健学实训室 |
配备分析天平、量筒、吸管、烧杯、听诊器、秒表、血压计、心电图机、肺活量计、橡皮吹嘴、消毒棉球、新洁尔灭溶液、三角巾、剪刀、夹 板、棉花、担架、心肺复苏摸拟人、无菌纱布、镊子、诊断床、按摩床等。设备(设施),用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体育保健课程教学的实训教学。 |
||
2 |
运动生理实训室 |
配备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仪,无氧功率自行车,人体成份分析仪,前庭平衡多功能转椅,用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课程教学的实训教学。 |
||
3 |
运动解剖实训室 |
配备全人体骨骼标本(真实骨骼连接而成)肘关节塑化标本,肩关节塑化标本,膝关节塑化标本,髋关节塑化标本,手关节塑化标本,脚关节塑化标本,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人体肌肉模型,声光反应时测定仪,用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解剖课程教学的实训教学。 |
||
4 |
体育专业实训场地 |
配备标准400m塑胶操场1个、足球场1个、标准国际化篮球场8个、标准室内羽毛球场8个、室内体操训练场地1个、室内乒乓球训练场地8 个、网球训练场2个,用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 |
||
5 |
乐跑体育互联网(武汉)有限公司 |
武汉 |
岗位实习 |
六、就业方向与职业发展
1.就业方向: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营养咨询师等职业。但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推进,社会对体育产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也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如健身康复指导和大众健身指导等,并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2.职业发展:毕业生从基层岗位做起,随着工作经验积累与专业技能提升,可晋升为健身俱乐部店长、体育赛事项目经理、体育场馆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也可自主创业,开办健身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等体育企业。
高职社会体育专业全面考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就业方向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力图通过产教融合、多元化办学和创新建设,有效提升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