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传媒职业学院文化艺术系“向阳花开”实践队赴遵义市正安县中观镇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队聚焦青少年思想引领与关爱服务。创新设计“百工录”“百景录”“百村录”三大文化项目,探索“1+1”帮扶档案和线上联络平台,突破短期活动局限,建立可持续帮扶模式。
实践队走进始建于清代的陈家祠堂,斑驳的砖瓦诉说着岁月沧桑,祠堂外苍劲的古柏傲然挺立;杨柳溪水库千万片碎金在浪尖跳跃,把云朵的倒影揉成流动的绸缎;起源于唐代的傩戏瑰宝的黎氏阳戏,以九板十三腔唱腔和农耕身段为特色,十四代传承恪守祖训,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队员们通过实地调研记录建筑细节,采集口述历史资料。姚孟米老师在实践活动笔记中写道“这些承载的不仅是家族记忆,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石。”随后团队登顶天楼山,通过航拍技术记录乡村全景。
华灯初上,晚风送爽。队员们通过歌曲、舞蹈等精彩节目,为当地村民带来欢乐与文化盛宴,展现了青年学子服务乡村的热情,有力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搭建了校地情感联结的桥梁。
实践活动中,志愿队创新设计了“艺术+科学+安全”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在“童心绘家乡”主题活动中,队员指导儿童们用彩纸制作手工灯笼,完成了自己的创意作品。科学实验环节,通过气球膨胀等趣味实验,生动演示了物理原理,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在“击鼓传花”游戏中,孩子们在志愿者的组织下有序参与;跳绳比赛则吸引儿童们踊跃参加,现场加油声此起彼伏。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最后,实践队员们结合乡村实际生活环境,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向孩子们传授了预防溺水、预防火灾、预防交通安全等重要安全知识。通过互动方式,确保孩子们能够真正掌握这些保护自身安全的技能。
在这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不仅开展了安全教育,还通过游戏互动、科学实验、手工制作、文艺表演等形式,为留守儿童带去了温暖与陪伴。在总结大会上,志愿者们回顾了与孩子们相处的点滴时光,这些看似微小的关爱行动,正在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更多自信与快乐。实践队带队老师刘铭表示:“我们相信,这些天的陪伴就像播撒下的种子,终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我们也将持续关注桂花村留守儿童成长,定期开展帮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