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屯雕艺术如同一颗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作为屯堡文化变迁的活态见证,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探访者的目光。2025年7月8日,薪火相传·文化兴村实践队走进安顺市把士村,亲身触摸这门承载厚重历史的非遗技艺,感受屯雕文化在岁月流转中的独特魅力。
走近屯雕,薪火相传·文化兴村实践队深入了解这朵军屯沃土孕育的艺术之花,它根植于明初“调北征南” 的历史,此项技艺初用于建筑,后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沉淀,逐渐形成了以地戏面具制作为特色的屯雕艺术。屯雕选用细腻低密度木材。历经下料、剖半、出坯、白面、上彩等数十道工序,运用多种特制工具精雕细琢而成。成品雕工繁复,色彩古朴绚丽,兼具写实与夸张的艺术特点,成为屯堡文化的鲜明标识,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旧州文创”,薪火相传·文化兴村实践队在与安顺市木雕传承人鲍波的交谈中,深刻认识到屯雕文化的精神密码,每一件作品都是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其传承不仅关乎技艺的存续,更是对地域文化基因的延续。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对文化的传承与坚守要不忘初心,既要守护技艺的精髓,更要延续文化的根脉。真正的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刻,而是对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正如鲍波老师所说,每一刀雕刻都需要倾注专注与耐心,在精益求精的雕刻中赋予一根根木头灵魂和生命,而那些历经岁月打磨的木雕纹样、地戏面具,承载的不仅是审美价值,更是一个族群的历史记忆。
如今,在把士村所在的区域,屯雕艺术在守正创新中蓬勃发展。无论是鲍波这样的非遗传承人,还是参与屯雕体验的游客,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为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注入新的生机,让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远播四方。未来,屯雕艺术必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异彩,成为贵州文化传承的一张亮丽名片。
从明初屯堡文化中萌芽的技艺基因,到传承人的初心坚守,屯雕不仅是刻在木头上的图案,更是一部活态的屯堡文化史。它让我们看到,非遗文化的生命力,既藏在匠人指尖的千锤百炼里,也显在与时代同频的创新探索中。非遗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保存一门技艺,更在于守护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未来,薪火相传·文化兴村实践队也将带着这份初心,在文化兴村的道路上继续探索,让传统与现代交融,让文化薪火永续。